close

聽完老師的交代後,快樂的一天即將開始囉!



 



隔壁班的小美女



天氣好熱,承毅媽媽拿出她在日本的戰利品,超可愛的



 


第一站是蚵灰窯


現代人一定不懂什麼是蚵灰窯?


在以前都將蚵殼燒成灰,使用蚵灰來製作建築原料,蚵灰窯即是燒蚵成灰的窯洞。


蚵灰原料的製作過程中,先將蚵殼燒成蚵灰,在傳統磚石房舍建造時,


以蚵灰調和糖水、糯米汁等製成俗稱「三合土」的黏著劑,黏合磚石間的空隙。


安平地區於數百年前已有灰窯存在,並且是個非常興盛的產業,「灰窯尾社」因而得名。


民國六、七十年代,由於面臨現代石灰工業大量生產的競爭,


一座座的安平灰窯相繼停產拆除,如今僅剩安平蚵灰窯保存完整。



文化局的解說員郭小姐



解說員郭阿姨特別介紹外牆和愛玉同種的植物"ㄆㄧˋ ㄌㄧˋ "


怎麼寫我有問她,最後還是忘了回答我的疑問。



此蚵灰窯是一處直徑四公尺的圓坑



 



左邊表面比較粗糙的是雄牡蠣,右邊較細嫩則為雌牡蠣


(到現場看會比較清楚)



介紹如何繁殖牡蠣



蚵灰窯留影



 


 


德記洋行


洋行是鴉片戰爭以前,清廷特許在廣州經營對外貿易的行號,


也是近代外國商人在中國設立的企業機構。



"德記洋行"創建於清同治6年(1867年),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,


大多從事鴉片、樟腦、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。



 


安平樹屋


"安平樹屋"位於德記洋行隔壁,最初為洋行倉庫,


光復後改為台鹽倉庫,曾一度荒廢任由榕樹寄生,經過半個世紀,形成特有的屋樹共生奇景。


老榕樹氣根自然而然自損壞的屋頂垂下攀附生根,形成「樹以牆為幹、屋以葉為瓦」的特殊景觀。



自然形成的"弓"



"箭"及"心"的形狀



 


 


東興洋行


清咸豐8年(1858年)中英、中法簽訂天津條約,清廷除開放大陸沿海的通商口岸外,在臺灣也開安平、淡水兩口岸。

同治元年(1862年)淡水首先開港,二年後,安平也隨之開港,所以,外商紛紛在此設立洋行。當時,規模與體制較大的外商有:英商德記、怡記、和記、德商東興和美商唻記等,合稱安平五大洋行,直到光緒19年(西元1893年)的三十年間可說是安平地區洋行商務貿易的全盛時期。

光緒21年(1895年)日本據臺後,將鴉片、樟腦等大宗貨物收回專賣,只開放砂糖一項,使得洋行貿易量銳減,無法維持,東興洋行遂宣告關閉。


「東興洋行」為單層樓建築,是典型的「殖民地式建築」代表,最大的特色是,運用本土建材架構西洋建築,巧妙展現了清末洋行中西合一的美感,紅磚砌築的牆身,正面有五個半圓形拱門牆柱,並圍有綠釉瓶欄。樓地板甚高,可防潮溼,正面有階梯九級。



 


樓板下以老古石砌臺基,並砌有四個半圓拱,可使當年到門口的海水得以進退。


 


東興洋行室內有六個展覽室,展覽內容根據其建築蠻格與歷史意義,


對安平從荷據以來,300 多年的外商貿易活動和相關重要物產有詳盡介紹,


館內還以實景實物的擺設,呈現當時德國起居室的典型風格。


清代"海關地界"石碑



17世紀,日本人相當喜歡由梅花鹿皮所製作的戰甲內裡


往年約外銷一萬隻的梅花鹿在1638年竟出口高達15萬隻


造成臺灣梅花鹿被大量迫害






 


 


乾隆海堤


台灣知府蔣元樞在西元乾隆四十三年(一七七八年)


見潮水衝擊安平沙岸恐沙岸坍損,


乃修築此海堤,迄今已有兩百多年,


乃安平海岸線之歷史見證


 



 


在乾隆海堤旁


解說員請老師ㄧ定要拍回來跟小朋友特別分享的濱海植物


草海桐


屬於不完全開花,很特殊的植物



 


安平小砲台


安平小砲台建於清道光20年(1840),時值鴉片戰爭,台灣兵備道姚瑩為抵禦英軍所採海防措施之一,


與四草砲台同為護衛府城的堅實堡壘,現為國家第三級古蹟。

砲台主體位在水池公園旁,為花崗石、卵石砌成,南北西面有有六個磚造雉堞,


其下有地下彈藥庫的設置,砲台地面為油面磚,台上原為英式B.P.九磅彈前膛鐵砲,


現在所見的砲已非原物;北面的石堤以咾咕石堆砌,三合土填築而成,留有射口,射口設有柵門擋水。


 


解說員考小朋友"雉堞有共有幾個"?答案是8個。


但文化觀光處的資料卻是6個?????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圓圓 的頭像
    圓圓

    圓圓媽咪的部落格

    圓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